(2004年3月25日)
2003年,全市人民在丽水市委、市政府的领导下,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、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,紧紧围绕“生态立市,工业强市,绿色兴市”的发展战略,沉着应对“非典”疫情、高温干旱、部分生产要素紧缺等带来的困难和挑战,迎难而上,扎实工作,较好地实现年初制定的各项预期目标。国民经济持继快速健康发展,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,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。
一、综 合
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。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0.29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14.5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39.01亿元,增长2.3%;第二产业增加值97.38亿元,增长21.5%;第三产业增加值83.90亿元,增长13.5%。第一、二、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0.3:42.7:37.0调整为17.7:44.2:38.1。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8835元,增长14.3%。
价格总水平略呈上升趋势,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%。
就业规模继续扩大。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从业人员13.13万人,比上年增长3.3%;城镇个私单位从业人员14.23万人,增长8.3%。年末全市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10个,全年通过多种途径有5341人实现了再就业。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.3%,比上年增加0.1个百分点。
二、农 业
农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100.38千公顷,比上年减少13.4%;油料种植面积为7.94千公顷,减少1.6%。蔬菜、药材、花卉等效益好的经济作物面积增长较快,蔬菜种植面积为55.51千公顷,增长3.6%;果用瓜种植面积3.05千公顷,增长5.2%。药材种植面积2.6千公顷,增长33.0%,花卉种植面积157公顷,增长13.8%;粮经面积比由上年的60.1:39.9调整到57.4:42.6。
粮食总产量为48.15万吨,比上年下降15%;茶叶产量1.17万吨,增长13.6%。受高温天气影响,水果和香菇产量增长趋缓。水果总产量32.24万吨,香菇产量3.64万吨,分别比上年增长7.7%和3.2%,增幅比上年回落1.6和13.2个百分点。
畜牧业、渔业生产稳步发展。生猪饲养量153.1万头,比上年下降0.7%;家禽饲养量1515.77万只,增长6.8%;肉类总产量8.04万吨,增长0.1%,其中猪牛羊肉产量6.48万吨,增长0.9%;牛奶产量623吨,增长21.7%。全年水产品产量1.48万吨,增长10.7%。
农业生产条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。全年完成中低产田改造面积1.24万亩;年末拥有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0.27千公顷,旱涝保收面积46.61千公顷,分别比上年下降1.7%和2.5%。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4.36万千瓦,比上年下降2.3%;化肥施用量(折纯)5.63万吨,下降10%;农村用电量32137万千瓦小时,下降6.3%。
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工业生产保持高位运行。全年工业增加值77.20亿元,比上年增长21.5%。其中:规模以上工业企业(即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)增加值51.37亿元,增长32.8%。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从上年的61.0%提高到66.5%。在规模以上工业中,轻工业增加值24.61亿元,增长18.0%,重工业增加值26.76亿元,增长50.2%。
工业经济效益有较大提高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95.1%,比上年提高0.49个百分点;实现利润8.32亿元,比上年增长3.0%;企业亏损面由上年的18.6%下降到16.3%;总资产贡献率19.24%,比上年增加1.28个百分点;资产保值增值率130.86%,比上年下降4.06个百分点;资产负债率60.88%,下降0.34个百分点。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1.64。
建筑业发展较快。全年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0.18亿元,比上年增长21.3%。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完成总产值42.23亿元,比上年增长25.8%,实现利润1.52亿元,增长30.4%。
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。全年全社会投资143.36亿元,比上年增长41%。其中非国有投资78.69亿元,增长25.5%,占全社会投资额的54.9%。工业投资42.55亿元,增长16.8%,占全社会投资额的29.7%。
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。全年基础设施投资68.99亿元,比上年增长53.9%。其中: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16.92亿元,增长59.8%;电力和水生产供应投资14.34亿元,增长18.3%;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投资29.38亿元,增长102.0%;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投资2.84亿元,增长28.4%;教育设施投资4.06亿元,增长11.1%。
重点工程建设成果显著。2003年全市安排重点建设项目60项,累计完成投资62.34亿元,为年度计划投资的108.55%。一级公路丽水大港头至规溪亭段、丽水市区的小水门大桥和水东大桥、遂昌应村水利枢纽工程、220KV龙泉输变电工程、丽水市中心血站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建成投产。
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。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达25.83亿元,比上年增长43.2%,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8%。房地产施工面积246.11万平方米,增长26.8%;竣工面积84.34万方米,增长18.7%;销售面积83.51万平方米,增长11.7%。其中商品住宅销售72.73万平方米,增长11.5%。在商品住宅销售中,个人购房比重占96.3%。
五、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
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.01亿元,比上年增长12.1%。其中,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7.85亿元,增长13.3%;农村消费品零售额67.16亿元,增长11.4%。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0.64亿元,增长12.3%;餐饮业零售额9.53亿元,增长11.1%;其他行业零售额4.84亿元,增长10.1%。
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。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45个,全年实现成交额110.84亿元,比上年增长9.2%。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17个,超10亿元的市场3个,分别比上年增加2个和1个。
对外贸易快速增长。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.97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48.7%,其中出口总额2.69亿美元,增长47.4%。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长较快。
国外经济合作业务不断拓展,全年完成营业额579万美元;对外承包工程、劳务合作签订合同金额108万美元。合同利用外资4862万美元,比上年增长2.5倍;实际利用外资1245万美元,增长25.9%。
六、交通、邮电和旅游业
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。全年完成增加值12.08亿元,比上年增长11.1%。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8.77亿元,其中高速公路完成投资10.6亿元。新增公路里程4.9公里,年末公路里程达到4707公里。全社会公路货运周转量16.89亿吨公里,与上年基本持平,公路客运周转量15.02亿人公里,下降1.5%。铁路旅客发送量93.94万人,比上年减少15.8%;货运量129.1万吨,增长5.8%。行政村通汽车比例83%,与上年持平。
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97123万元,比上年增长18.8%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4.69万户,增长18.5%,其中:城市电话用户33.14万户,增长27.2%;农村电话用户21.55万户,增长7.3%;移动电话用户64.69万户,增长56.8%;联通寻呼用户1.89万户,减少60.3%;互联网用户数8.8万户,增长6.7%。
旅游业虽受“非典”影响,但已基本恢复。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42.6万人次,比上年增长12.7%,国内旅游总收入10.2亿元,增长15.1%;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2.36万人次,增长8.3%,外汇收入4494万美元,增长7.6%。
七、金融和保险业
金融机构存贷款较大幅度增长。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8.09亿元,比上年增长22.4%;各项贷款余额233.96亿元,增长45.9%;中长期贷款余额127.98亿元,增长63.4%;存贷比为69.2%,比上年末提高11.2个百分点。全年金融机构(人民币)现金收入1277.49亿元,增长39.8%;现金支出1289.06亿元,增长39.9%,当年货币净投放11.58亿元,增加3.99亿元。
保险事业快速发展。在我市开办的保险机构有8家,全年保费收入达7.46亿元,比上年增长21.9%。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.0亿元,增长13.9%;寿险保费收入5.46亿元,增长25.1%。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.56亿元,其中:对财产险赔款1.15亿元,寿险业务给付0.41亿元。
八、教育和科学技术
教育事业全面发展。全市2所高等教育学校共设10个本科专业,49个专科专业,招生4822人,在校生达12006人,其中职业技术学院招生1221人,在校生达2441人;普通高中招生12028人,在校学生33172人;职业高中招生11739人,在校生25660人;普通初中招生27248人,在校生93251人。成人高等学校(电大)在校生7185人;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学生942人;小学招生28287人,在校学生169132人。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.96%;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9.98%;初中升高中段比例为75.7%。年末全市幼儿园879所,在园幼儿5.16万人。
科技队伍稳步壮大。年末,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.3万人。其中,中级以上职称15232人,分别比上年增长0.62%和3.4%。年末县以上独立核算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0个,从业人员207人,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1人。
科技事业取得较好成果。全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项,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21项,星火奖5项;全市经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25项,技术合同成交额2107万元,其中技术交易额1471万元。
年末全市已通过计量认证的质检机构43个,其中通过复审的质检机构3个,法定计量检定机构9个。全年制(修)订农业标准规范3项,企业标准备案271项,9家重点骨干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。当年评定丽水工业名牌产品17个,农业名牌产品10个,经推荐,被评为省名牌产品的有7个。
九、文化、卫生和体育
文化事业稳步发展。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,文化馆9个,公共图书馆9个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933千册。在省级以上各类文艺活动中,共获得奖项85个,省级以上发表的各类艺术作品234件。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,中短波发射转播台6座,电视发射和转播台572座,卫星地面接收站2696座,全市有135个乡镇实现广播电视联网,电视人口覆盖率95.01%,广播人口覆盖率86.31%。在省级以上各类评选广播电视作品中,有21件获奖。全年出版报纸2967万份。
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。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01个,其中县级及以上医院26个;病床床位5808张;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898人,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628人。全市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,卫生技术人员200人。妇幼保健机构9个,卫生技术人员199人。年末全市有农村卫生院326个,床位数942张,卫生技术人员2117人。农村卫生状况继续改善,自来水普及率达95.9%,改厕普及率达60%。
体育事业蓬勃发展。全年参加省级以上的各项比赛中,我市运动健儿共获得30枚金牌,31枚银牌,35枚铜牌的好成绩。有上万人参加抗击非典·全民健身活动月的系列活动;2000余名市民参加了国民体质监测;全年建成健身路径6条,老年人健身活动场所94个。
十、人口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
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。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249.4万人,比上年增长0.48‰。其中:男性130.14万人,女性119.26万人,分别占总人口的52.2%和47.8%。全年出生人口2.66万人,出生率为10.66‰;死亡人口1.43万人,死亡率为5.72‰;全年净增人口1.23万人,自然增长率为4.94‰。
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。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0元,扣除价格因素,比上年实际增长8.0%;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47元,实际增长5.6%。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。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27平方米,比上年增加1.2平方米;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7.8平方米,减少0.55平方米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(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)城镇为39.05%,农村为39.04%。
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。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6.87万人。其中职工13.4万人,离退休人员3.47万人;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1.2万人,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783人;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.35万人;全市参加工伤、生育保险职工分别为4.78万人和4.79万人。年末全市共有44345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,其中城镇为3606人,农村为40739人,投入保障资金1417万元。
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。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福利单位10个,床位608张,收养547人。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757万元,筹集社会福利资金965万元。
十一、资源与环境
耕地面积继续减少。全年建设占用耕地1046公顷,灾毁耕地102公顷,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811公顷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118公顷。全年净减少耕地599公顷。受高温干旱天气影响,水资源供应紧缺。当年人均水资源5148立方米,比上年下降40.8%。
全年平均年降水量1337.4毫米,下降29.9%。年末全市21座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7.57亿立方米,减少3.08亿立方米。
矿产资源拥有情况。全市已发现的矿产57种,其中金属矿产25种,非金属矿产32种。
城市环保工作有所加强。环境保护力度加大,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。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954个,“三同时”(指防止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、同时施工、同时投产使用)环评率、执行率和合格率均达100%。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99.3%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25.1%、74%,67.5%,比上年提高2.4、4.4和4.3个百分点。建成烟尘控制区48.15平方公里,环境噪声达标区50.59平方公里。
地质勘查及灾害治理工作显著。全市承担地质地勘项目9个,完成地质灾害性评估项目76个,地质灾害勘察、防治工程设计项目21个。
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大。林业生产朝着生态公益林、经济林方向发展。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084公顷,其中:经济林1052公顷,生态林1788公顷;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4457公顷;封山育林面积241133公顷,其中本年新封面积1289公顷。全市森林覆盖率为79.1%。全市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3个,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个,省绿色农产品认定70个。市绿色农产品认定的46个。全市有四家企业通过了国家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。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合格,拥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个。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.82平方公里。
自然灾害较为严重。受罕见的高温天气影响,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12.3千公顷,比上年增长1.78倍;其中成灾面积77.46千公顷,增长2.34倍;绝收28.92千公顷,增长6.69倍。
注:(1)本公报为年度统计数据。
(2)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规定,地区GDP的中文名称由“地区国内生产总值”改为“地区生产总值”。
(3)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。
(4)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户籍人口口径计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