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奋进谱新篇 处州大地焕新颜
——党的十八大以来丽水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
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丽水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“丽水之赞”为引领和动力,立足“生态是最大优势,发展是最重任务”的基本市情和最大实际,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坚毅笃行“丽水之干”,在创新实践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中成功开辟了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,全市综合实力持续增强,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,产业结构不断优化,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逐步形成,秀山丽水焕发出勃勃生机,处州大地发生了辉煌巨变。
一,综合实力再攀新高,追赶步伐坚定有力
十年来,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,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紧扣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目标,统筹推进稳增长,促改革,调结构,惠民生,防风险,保稳定各项工作,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前提下必要适度的高速度增长。
经济总量实现“翻番”。全市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844.2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1710.0亿元,实现翻番,按不变价计算,年均增长7.1%,比全国年均增速高0.5个百分点,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。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大关。从人均看,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的基础上,全市人均GDP连上新台阶,由2012年的38798元提高至2021年的68101元,2021年首次突破一万美元,达10556美元,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(地区)水平。
财政金融支撑持续增强。全市财政总收入从2012年112.7亿元增加到2021年270.9亿元,增长1.4倍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4.0亿元,较2012年增长1.5倍,年均增长10.9%,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45.7亿元,增长2.2倍,年均增长14.0%。2021年末,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972.2亿元,是2012年的2.7倍;本外币贷款余额3291.9亿元,是2012年的2.9倍。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,金融支持。
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。全市“一带三区”各有特色,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。莲缙青“市域发展核心带”生产总值突破千亿,较2012年翻番,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近六成;人口加快集聚,城镇常住人口接近百万,城镇化率达63.6%。“三区”发展特色彰显。龙庆特色发展示范区依托剑瓷,铅笔等产业基础,延伸发展文创产业,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.9%,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.6个百分点;遂松特色发展示范区聚力发展区块休闲农业,乡村旅游,农产品精深加工,2021年,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超四分之一,拥有4A级景区8个,旅游收入超70亿元;云景特色发展示范区聚力培育特色风情优势产业,打造民族特色风情样板,旅游总收入53亿元。
二,产业结构不断优化,发展质效稳步提升
十年来,始终坚持生产力最高标准,把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作为战略任务,全面推进“生态经济化,经济生态化”的内涵建设和创新实践,生态经济蓬勃发展,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9.0:46.2:44.8,优化为2021年的6.3:37.3:56.4.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2012年提高11.6个百分点,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下降2.7和8.9个百分点,产业结构持续优化。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12年的6.3万元/人提升至2021年的12.1万元/人,年均增长6.4%。
第一产业平稳增长。深入实施“品质化升级,组织化发展,数字化赋能”三大战略,突出高质高效,推进农业全面升级,打响了“丽水山耕”“丽水山居”“丽水山景”“丽水山泉”等“山”字系区域公用品牌,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76.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07.8亿元,可比年均增长2.7%,全市培育形成菌,茶,果,蔬,药,畜牧,油茶,笋竹和渔业九大特色产业,2021年合计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79.9%,农业经济基础地位不断巩固。
第二产业提质增效。坚定“工业强市”方向不动摇,坚持把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,深入实施平台“二次创业”和“双招双引”战略性先导工程,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结构持续优化,从长期高速发展阶段进入转型换档阶段,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2021年,第二产业增加值637.3亿元,较2012年增加247.3亿元,可比年均增长6.4%。工业增加值总量突破500亿大关,达510.6亿元,年均增长6.8%,保持较快发展趋势;建筑业增加值达126.7亿元,较2012年翻番,可比年均增长5.8%。
第三产业较快发展。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378.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964.9亿元,增长1.6倍,可比年均增长8.5%,高于GDP增速1.4个百分点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提升且2016年开始保持在50%以上。在总量和增速跃升的同时,第三产业内部也在不断迭代升级,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。2021年,金融业,信息传输,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较2012年增长1倍和2倍,年均增速分别为6.7%和9.9%。此外,批零业,房地产业,其他服务业等行业年均增速均超过第三产业,成为引领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力量。第三产业各行业百花齐放,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,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。
三,人才科技双轮驱动,创新赋能“智”造未来
十年来,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推出丽水史上最具综合竞争力的人才科技新政,落子布局浙西南科创中心和“十子连珠”浙西南科创大走廊,创新成为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核心引擎和鲜明标识。
创新能力显著增强。R&D经费投入由2012年9.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4.1亿元,增长2.7倍,年均增速达15.6%,R&D经费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1.09%提高到2.00%。2021年专利授权量12860件,比2012年增长2.9倍;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1.19件提高到2021年10.90件。
创新主体加快培育。2021年末,全市拥有市场主体30.8万户,在册企业6.5万户,比2012年末分别增长1.8和2.7倍。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581家和1832家,尤其是2018年以来实现了“翻番”,年均增长幅度分别达到25.2%和27.4%。深入实施招才引智战略性先导工程,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8.6万,累计实施“绿谷精英”创业创新项目407个,实现了省级领军型创新团队和创业团队的“零突破”。
科创平台建设取得突破。落子建设浙西南科创中心,加快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,建成上海张江丽水国际科创中心,杭州丽水数字大厦等人才科创飞地13个。成功打造了丽水开发区,绿谷信息产业园2家国家级孵化器,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,省级孵化器,企业研究院,众创空间等平台数量近三年实现“翻番”。丽水经开区2014年升格为国家级经开区,在国家级经开区的综合排名从173位快速提升到80强。
四,民生福祉保障有力,共同富裕扎实推进
十年来,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交出了一份有温度,有质感的民生答卷,社会保障日臻完善,基础设施巨变升级,居民收入稳步提升。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13年保持全省第一,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6年保持全省第一。连续17年获得省级平安市称号,夺得首批一星“平安金鼎”,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。高水平创成全国文明城市,国家卫生城市实现县级全覆盖。成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。
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。全市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2年25367元和10752元提高到2021年53259元和26386元,年均分别名义增长8.6%和10.5%,增速分别快于全省0.5和1.2个百分点,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012年2.36降至2021年2.02,城乡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。
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。养老,医疗,工伤等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不断完善。2021年末,全市基本养老保险,基本医疗参保人数分别达203.0万人和243.5万人,参保率分别达99.1%和99.7%。首创全民健康补充医疗保险“浙丽保”,全市参保率达到93%,赔付率达到94%,成为全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大改革项目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。城乡低保标准同标,为每人每月910元,分别较2012年提高1.3倍和2.5倍,民生兜底力度不断加大。
公共基础设施巨变升级。先后建成金丽温高铁,衢宁铁路,金台铁路,龙泉,庆元,遂昌,松阳4县(市)结束不通铁路历史。2021年末,全市铁路总里程397公里,比2012年增加274公里。全市等级公路总里程15893公里,比2012年末增加1608公里。基本建成“两纵两横一支”高速公路主骨架,总里程419公里;实现建制村客车“村村通”。高标准建成瓯江绿道网4034公里。丽水机场,衢丽铁路,景文高速公路,水东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。
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。十年来,全市财政教育投入超600亿元,9个县(市,区)全部创成省级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县(市,区),高考总录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,引进北师大,华师大附校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,丽水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。市人民医院东城院区,市中心医院内科大楼,丽水二院等医疗卫生项目建成投用,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增至1.53万张,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.24万人。建成市图书馆新馆,市工人文化宫和市体育中心体育馆,游泳馆,体育生活馆,开工建设市生态体育公园,市水上运动中心,实现文化馆,图书馆,博物馆县级全覆盖。
面向新时代,奋进新征程。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,省委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,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性特征,完整,准确,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以新时代“挺进师”的奋进姿态坚毅笃行“丽水之干”,努力创建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,在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中推进“两个先行”在丽水的生动实践,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丽水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,取得新成绩,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