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届中国统计开放日   2024年9月20日
网站首页   联系我们   网站地图
您当前位置:首页
 > 专题专栏 > 中国统计开放日 > 第十五届中国统计开放日 > 发展分析报告 > 县局

新中国成立75周年庆元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


 发布日期:2024-11-27 浏览量:

新中国成立以来,庆元县在各级党委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团结一心、开拓进取,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,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75年风雨历程生动诠释了庆元人民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,让这座800多年的小城在神州大地上熠熠生辉。

一、1949—1978年:探索中曲折前行

庆元地处浙西南、浙闽两省边境,这里青峦叠翠,江河澄碧,自然资源丰富,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地貌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滋养着一代代的庆元人,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庆元经济和文化现象。历史上庆元先后出现官窑、官银、香菇种植业、茶产业、造纸业,产品远销海内外。

进入近代以来,因区位条件,交通受限,庆元的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渐趋缓慢。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,全县生产总值(GDP)仅339万元,人均GDP仅35元。三次产业占比为87.3:0:12.4。农业总产值384万元,粮食产量1.67万吨。工业延续了传统家庭工坊模式,近代工业尚为空白。商业店铺屈指可数,物价飞涨。

人民政权建立后,党和政府将工作重心转向恢复建设,经过社会主义改造,庆元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。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,全县生产总值达1090万元,是1949年的3.2倍,年均增长15.7%,人均GDP增加至86元,年均增长11.9%。工农业总产值达1335万元,粮食产量2.85万吨,均较1949年翻了一番以上。经济成色从个体走向集体,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基础设施开始建设,教育、医疗、文艺等民生领域蓬勃发展,人民生活逐步改善,各项事业达到了当时的历史最高点。

“一五”计划的顺利完成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,但庆元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,1958年至1962年间,庆元的粮食生产产量从3万吨跌至2.41万吨,物资供应面临严峻挑战,市场活力一度受到抑制,经济结构的平衡被打破。这一时期,农民的生活水平受到显著影响,人口增长因此放缓,五年内全县人口年均减少2230人。

面对这一困境,庆元县以坚韧不拔的精神,积极响应国家“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的八字方针,着力恢复农业基础,特别是粮食生产,同时审慎调整基本建设投资规模,鼓励并支持农户发展多种经营的家庭副业,逐步放开集市贸易,让市场活力重新涌动。这一系列举措,如同春风化雨,悄然间促进了经济的回暖与复苏。在“三年调整时期”,庆元不仅成功抵御了经济下行的压力,更实现了生产总值的稳步增长,累计增长达11.8%,年均增长率稳定在3.7%,这一成绩不仅是经济恢复的见证,更是庆元人民智慧与勇气的胜利。

到1978年,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,庆元县的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全县生产总值跃升至3212万元,这一数字相较于1949年,实现了惊人的6.3倍增长,年均增长率高达7.1%,充分展现了庆元人民在党的领导下,不畏艰难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。人均GDP达到207元,年均增长5.3%,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,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更好地满足。

这一时期,庆元县的产业结构也经历了调整与优化。三次产业占比从过去的传统农业主导,逐步转变为以农业为基础,工业与贸易快速发展的新格局,三次产业占比调整为61.8:19.2:19。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工业化进程的加速,也预示着庆元正逐步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之中。工贸的兴盛,不仅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,也促进了商品流通与市场的繁荣,为庆元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二、1979—2012年:改革开放中大步跨越

1978年,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党的思想、政治、组织路线,把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。从此,庆元步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。在这24年间,庆元经济体制改革总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:

第一阶段是1979—1982年,农村改革先试先行阶段。这一时期,农村改革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,改变了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机制,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幅释放。到1982年,粮食产量达7.1万吨,较1978年增长125.5%。1984年,县委、县政府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,提出“以林为主,粮畜并举,多种经营,全面发展”的指导方针。同年,粮食产量达到7.46万吨,人均433公斤,基本实现自给,温饱问题得以解决。到1988年,全县农业总产值达9907万元,较1978年增长63.1%。粮食产量7.17万吨,较1978年增长26.8%。生猪存栏数达7.74万头,比1978年增长92.5%。1978—1988年平均每年木材采伐量11.5万立方米,提供商品材8.2万立方米;平均每年毛竹采伐量106万支,提供商品竹50万支。农村经济收入1.26亿元,比1978年增长6.7倍。

第二阶段是1983—1991年,企业改革双管齐下阶段。这一时期,乡镇企业异军突起、国有企业活力增强,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逐渐显现。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,到1984年中央4号文件提出将社队企业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前,庆元的社队企业已有63家,从业人员4322人,创造产值482万元。到1992年,乡镇企业增至121家,从业人数2750人,产值4563万元,约占全县工业的四分之一。乡镇企业快速成长,形成了铅笔、木制品等产业。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改革开放、搞活经济的政策。在体制改革上,推行岗位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,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,自负盈亏。在盘活经济上,县委、县政府一方面瞄准水电、化肥、水泥、造纸、木材加工等行业提升发展后劲;另一方面,大抓老企业技术改造,扩大产能。1984年、1987年,兰溪桥水电站投用发电,马蹄岙水电站装机扩容,1988年初步建成电气化县。能源得到保障后,化肥厂、水泥厂、造纸厂等国有企业的改造工作便陆续展开。到1991年,国有企业工业产值7098万元,从业人员2775人,生产水泥2万吨、硅钙854吨,机制纸3794吨,发电5419万度,产品销售收入5494万元,利润总额396万元。

第三阶段是1992—2012年,经济持续发力阶段。1992—1996年,代料和椴木制菇技术已在全县铺开,县域范围内有60%以上的农户从事香菇生产,香菇种植成为农村致富的主要门路。香菇产业成为当时庆元经济的支柱,带动了相关行业快速成长。5年间,香菇年均创汇9199万元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2.5%。1994年,庆元香菇产量已位居全球第一,占全国的五分之一,世界的九分之一。人民生活有了大幅改善,收入横向比较创历史之最。1992年,庆元人均GDP1848元,列九县第三。农民人均纯收入793元,排名全市第一,比全市平均高189元。

同一时期,党的十五大指出,以公有制为主体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,竹木私企等民营经济开始走进舞台的中央,接过经济发展的接力棒。1991年,在浙江双枪竹木有限公司带动下,400余家家庭加工企业迅速崛起,初步形成竹木全产业链条。2004年,全县竹木企业年销售竹筷超26亿双,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二。2005年,梦天木业海内外销售额超亿元。到2012年,全县共有竹木加工企业350余家,创造产值36亿元,年产值超亿元企业6家,获中国驰名商标4件,拥有100多项发明专利。

1979—2012年,庆元经济几度换挡升级,走出了富有本地特色的生态致富路。到2012年,全县生产总值达38.82亿元,较1978年增长24.7倍,年均增长9.9%。人均GDP2.8万元,年均增长10.1%。三次产业占比为14.7:46.1:39.2,一产和二产分别较1978年提升了-47.1和26.9个百分点,完成了从农业县到工业县的历史跨越。

三、2013年至今:新征程中奋勇赶超

2013—2019年,由于国际贸易摩擦持续不断,市场竞争激烈,工业经济效益下滑,为经济大盘注入“又快又强”的增长变量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手段,“投资为王”和以服务业为支撑的理念主导了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道路。投资方面,大批基础设施项目上马,城乡面貌焕然一新。7年来,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.5%,超过GDP年均增速5个百分点,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8.4%。截至2019年底,全县累计公路总里程1585.92公里,比2012年增加121.62公里。龙庆高速公路通车,衢宁铁路开工建设并于2020年正式通车,圆了庆元人的交通梦。7年间,城市基础设施升级项目48个,完成投资25亿元,城区面积从2012年的6.3平方公里扩张至9.6平方公里,城镇化率达60.8%。服务业方面,电子商务异军突起,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热,服务业规模急速扩张。7年间,服务业占GDP比重年均上浮2.3个百分点,到2017年已突破50%。庆元电商企业较早进入市场,凭借完备的产业链,迅速占据大量市场份额,到2019年,全县电商主体已超过1400家,年均创造网络零售额30.88亿元。2013—2019年,庆元累计开盘11个,年均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21.03万平方米,对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17.2%。

近年来,庆元统筹推进“两手硬、两战赢”,狠抓“六稳”“六保”,于2021年与全国一道迈入小康社会,庆元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,持续推动“八八战略”走深走实,统筹推进三个“一号工程”,大力实施“十项重大工程”,在跨越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。2023年,全县生产总值破100亿元大关,完成全省90个县(市、区)经济总量均超百亿的历史任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