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届中国统计开放日   2024年9月20日
网站首页   联系我们   网站地图
您当前位置:首页
 > 专题专栏 > 中国统计开放日 > 第十五届中国统计开放日 > 发展分析报告 > 市局

踔厉奋发促发展 奋楫扬帆新征程 ——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丽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之一


 发布日期:2024-09-27 浏览量:

75年栉风沐雨,75年春华秋实。在历届丽水市委、市政府坚强领导下,丽水人民凝心聚力、踔厉奋发、勇毅前行,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辉煌巨变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奋斗实干、担当争先,在“丽水嘱托”指引下奋力跑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“加速度”,昂扬阔步迈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。

一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,综合实力显著增强

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丽水是个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交通落后的偏僻山区,百业待兴。在新起点上,跟随着新中国豪迈向前的发展脚步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丽水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,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0.79亿元增加到2023年1964.44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1978年至2023年年均增长9.8%,其中,撤地设市(2000年)以来年均增长10.1%,实现了量与质的蜕变。经济总量不断实现新跨越,1984年、1996年和2014年分别突破十亿、百亿和千亿大关,2023年,迈上近2000亿元的新高点。按常住人口计算,人均GDP从1949年的68元提高到1978年的226元,再提高到2023年的77908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1978年至2023年年均增长9.4%。

财政实力显著增强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丽水财政收入来源匮乏,财政实力薄弱,1952年财政收入仅为0.07亿元。改革开放后,随着经济发展,全市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0.57亿元增至2023年的312.71亿元,年均增长15.1%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至2023年的186.06亿元,年均增长13.7%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1978年的0.60亿元增至2023年的653.65亿元,年均增长16.8%。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、切实改善民生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。

金融市场发展壮大。1949年末,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仅5万元,1950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仅3万元。改革开放后,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1.23亿元增至2023年的5724.51亿元,年均增长20.6%;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从1978年的1.45亿元增至2023年的4732.61亿元,年均增长19.7%。2023年末,全市境内上市公司8家(主板4家、创业板2家、北交所2家),新三板挂牌公司16家。

对外开放成效显著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丽水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展,外贸规模迅速壮大,经济的活力与张力明显增强。1993年,全市出口仅430万美元,进口为零。202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增至53.53亿美元,较1993年年均增长26.8%,其中出口总额增至44.41亿美元,年均增长26.0%。2023年使用外资规模达13760万美元,是1988年的3440倍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二、产业结构蝶变升级,发展质效逐步提升

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丽水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,生产方式十分落后,工业几乎空白。改革开放以来,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,通过对工业经济扶优扶强,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,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58.2:21.5:20.3调整优化为2023年的5.8:37.7:56.5。产业结构由最初的“一二三”演变为当前的“三二一”,一产比重比1978年下降52.4个百分点,二、三产业分别提高16.2个和36.2个百分点,工业化、城镇化步伐加快,形成三次产业协同推动发展的新格局。

农业经济日益壮大。乡村振兴,农业先行。75年来,丽水紧密结合自身实际,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农业道路,通过推广生态种养模式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、提高农产品品质等措施,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,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0.91亿元,增加至2023年的177.85亿元,年均增长7.4%。长期发展形成了菌、茶、果、蔬、药、畜牧、油茶、笋竹和渔业九大特色产业,2023年合计产值148.32亿元,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3.4%。

工业经济突飞猛进。工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,是强市之基。75年来,丽水工业经历萌芽初创、逐步崛起、曲折波动、发展壮大到生态“破圈”,从1949年仅有7家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、0.07亿元工业总产值发展为2023年末的14375家工业企业、2500多亿元工业总产值。2023年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2200亿元,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31家。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形成,半导体芯片、精密制造、健康医药、时尚产业、数字经济等领域形成了具有丽水特色的生态工业产业集群,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。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,2023年,高新技术产业、装备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6.6%、39.9%和20.6%,新产品产值率达38.4%。

消费市场繁荣发展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丽水经济基础薄弱、市场商品紧缺,商业、饮食、服务网点稀少。1950年,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有0.22亿元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、对外开放不断扩大,商品供应日益丰富,消费市场繁荣活跃,多元化多层次消费格局逐步形成。2023年,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71.64亿元,较1950年年均增长12.0%,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4.9%。2023年底,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82个,成交额共计287.8亿元,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市场27个,涉及粮油食品、装修装饰、汽车等各个领域。“新模式、新业态”蓬勃发展。进入21世纪以来,互联网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及普及,极大程度地刺激了过去传统贸易模式的改变,尤其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并高速发展。2023年,全市网络零售额840亿元,较2013年增长15.8倍,年均增速高达32.6%。

三、投资建设成就巨大,城乡面貌日新月异

投资规模迅速扩大。75年来,固定资产投资从国家投入为主,逐步向市场引导、民间主导转变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丽水投资建设进入大投入、大发展时期,投资主体多元化、资金来源多样性的格局基本形成,有力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。195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仅6万元,1982年超亿元,1993年、2002年分别迈上十亿、百亿台阶,2023年突破千亿,达1056.84亿元,1978年至2023年年均增长19.5%。投资结构不断优化,2023年,工业投资、基础设施投资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、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达27.5%、29.9%、12.6%和44.6%,房地产业开发投资323.81亿元,商品房销售面积260.57万平方米。

基础设施日臻完善。75年来,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,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持续增加优质公共服务,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,城区供水普及率、城市燃气普及率均达100%,邮政网点遍布城乡,邮路四通八达,电信、移动、联通等通讯机构覆盖城乡。2023年末,全市移动电话用户301.1万户,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181.1万户,5G基站总数8357座,固定互联网宽带(含华数)接入用户128.3万户。全市邮电业务总量从1949年的12.8万元增至2023年的49.9亿元。快递业务量从2013年的0.22亿件增至2023年的2.33亿件,10年间增长9.6倍。始终把改善交通摆在突出位置,逢山开洞、遇水搭桥,实现了从“铁路时代”到“高速公路时代”再到“高铁时代”的大步跨越。1996年金温铁路开通,2013年“县县通高速”,2015年金丽温高铁通车运营,2017年建制村客车“村村通”。2023年末,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5085公里,比1965年末增加13415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452公里;铁路总里程397公里,比2000年增加274公里。随着丽水机场2024年即将建成,又将步入“航空时代”,“铁、陆、空、水”四位一体的通达体系正提速构建。

城乡面貌焕然一新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丽水城区面积狭小,仅有1.36平方公里。改革开放之后,尤其是2000年撤地设市以来,城乡建设进入蓬勃发展期,城市空间大幅拓展,功能不断完善,诗画浙江最美核心区展现新气象。市区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9.20平方公里扩大到2023年的50.03平方公里,扩大为5.44倍。随着市体育中心、丽水大剧院、市图书馆、“两湖”公园、市体育公园等一批文体项目和万地、银泰等商业综合体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,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,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。城乡发展更趋协调,全市城镇常住人口由1957年末的11.10万人增加到2023年末的163.18万人,城镇化率由1957年的8.1%提高到2023年的64.6%,提高了56.5个百分点。画好“山水画”、念好“山字经”、写好“田园诗”,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通过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、六边三化三美、“五水共治”“大搬快聚”等一系列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举措,匠心绘就宜居、宜业、宜游、宜养的美丽乡村新画卷,“丽水山耕”“丽水山居”“丽水山景”等“山”字系品牌走向全国,“丽水山泉”成为杭州亚运会国宴用水。

四、社会保障更加完善,民生福祉明显增进

居民收入显著提高。75年来,从物资匮乏、温饱不足到物阜民丰、总体小康,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,幸福感明显增强。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02元提升至2023年58583元,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7.8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41元提升至2023年的30811元,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6.3%;农村居民和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连续15年、8年全省第一,城乡居民收入领跑20个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,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1978年的2.31缩小到2023年的1.90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1年的426元增加到2023年的41541元,年均增长11.5%;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0年的166元增加到2023年的26413元,年均增长12.5%。

科教文卫蓬勃发展。科技投入不断加大,浙西南科创产业园基本建成,2001年-2023年财政科技支出累计128.84亿元,为1987-2000年的117倍,R&D经费投入与GDP之比由2005年的0.2%提升至2023年的2.3%左右,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,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由1949年的13家增至2023年的1834家,每千人拥有床位数和医生数分别从1978年的0.97张、1.0人提升至2023年的6.64张、3.93人。教育水平不断提升,2023年末共有普通高校3所(含独立学院及筹建院校);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9.2%,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%,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.9%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7.3%;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63.5%。文化服务优质共享,2023年末,全市公共图书馆10个,文化馆10个,文化站173个,博物馆13个。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覆盖率均达100%,乡镇(街道)综合文化站和村(社区)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。

民生保障日益完善。从无到有,从城镇到农村,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,丽水社会保障事业先后经历改革、发展、完善、提升,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完善。2023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分别110.77万人、59.13万人,分别是1995年的10.8倍、34.8倍;参加失业保险38.16万人,是1996年的5.6倍。2023年末在册低保对象6.31万人,其中,城镇0.23万人,农村6.07万人,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升至平均每人每月1100元。

生态环境更加宜居。坚定不移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20年居全省第一,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、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稳居全省第一,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(国控断面)达100%,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位列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第二、全省第一。市区空气质量指数(AQI)优良率达到98.9%,PM2.5平均浓度21微克/立方米,空气质量列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列,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、国家森林城市、中国气候养生之乡、中国天然氧吧城市。

回顾过去75年,风雨兼程,硕果累累。展望未来,丽水人民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,忠实践行“丽水嘱托”,奋楫力行“丽水之干”,聚焦“打造全省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增长极、创建全国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、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”三大战略任务,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奋斗实干,以坚如磐石的信心担当争先,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书写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