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中国成立75周年莲都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
莲都区,地处浙西南腹地、瓯江中游,古为处州府治,今为丽水市政府驻地。于隋开皇九年(公元589年)置县,2000年撤市设区。2023年,全区总面积1493平方公里,共5乡4镇6街道,211个行政村、45个社区,常住人口57.8万人。
2024年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。莲都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坚持贯彻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,经过艰苦奋斗、顽强拼搏,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经济实力不断增强,人民福祉持续增进。
一、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,经济实力显著增强
新中国成立初期,莲都区交通闭塞,工农业基础薄弱,经济凋敝、百废待兴。经过75年艰苦卓绝的奋斗,全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,经济总量迅速扩大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。
(一)经济总量迈入500亿新台阶。全区地区生产总值(GDP)从1949年的0.18亿元增至2023年的518.46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增长264倍,年均增长7.8%。改革开放后全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,1979-2023年GDP年均增速10.1%,较改革开放前(1949-1978年)快5.8个百分点。人均GDP绝对额从1949年的126元增至2023年的90403元,可比增长66.4倍。1949-2023年,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577万元增至22.14亿元,第二产业增加值从76万元增至170.36亿元,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84万元增至325.96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,三次产业分别年均增长3.6%、12.0%、10.0%。
(二)财政实力稳步增强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财政管理体制不断改革,全区财政收入提升明显。1952年,财政总收入仅18万元,至1978年增加至1795万元,增加了98.7倍数,年均增长19.4%;改革开放后,地方经济快速发展,财政实力随之增强。2023年全区财政总收入达106.18亿元,比1978年增加590.5倍,1979-2023年年均增长15.2%。其中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52年的18万元增至2023年的64.29亿元,年均增长15.9%。
(三)金融业快速发展壮大。1949年末,莲都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仅3万元,贷款余额仅0.21万元,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仅0.01万元。75年来,随着经济体制改革,市场活力迸发,金融机构发展壮大。1978年末,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、贷款余额分别2982万元、5097万元,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26万元;到2023年末,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、贷款余额增至1983.43亿元、1762.64亿元,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675.47亿元;1949-2023年,分别年均增长23.6%、28.0%、31.6%。
二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,主要产业齐头并进。
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,莲都区产业层次不高,以农业为主,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。1949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为85.8:4.1:10.1,1978年调整为50.8:22.2:27.0;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,逐渐过渡到以工业为主导,1993年第二产业占比达到历史最高,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4.7:46.1:29.2;进入21世纪,服务业逐步成为发展新引擎,自2003年起第三产业比重均占首位,成为全区经济的第一大产业,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.3:32.8:62.9。三次产业结构由“一三二”过渡到“二一三”,最后转变为“三二一”。
(一)农业经济平稳发展。新中国成立75年来,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发生深刻变化,从以粮为主向现代化农业转变,农业基础不断加强。农业产值攀升、结构得到优化,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0.21亿元增至2023年的34.25亿元,是1949年的163倍,年均增长7.1%;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从1949年的9:1逐渐转化为2023年的4:6。蔬菜、水果、茶叶、畜牧等主导产业不断发展。蔬菜产量从1991年2.40万吨发展为2023年25.14万吨,增长了9.5倍;水果总产量从1949年的68吨增至2023年的12.30万吨,增长了1808倍;茶叶总产量从1949年的42吨增至2023年的2536吨,增长了59倍;2023年末生猪存栏数12.09万头,比1949年的2.78万头增长了3.3倍。
注:以2006年为基期,按可比较计算。
(二)工业经济迅猛发展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莲都工业基础薄弱、门类单一、技术落后,仅有几家半机械化生产的火柴盒片企业和修理作坊,机械工业为空白。改革开放后,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,在调整优化中实现跨越式发展,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显著贡献。全区已形成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,通用设备制造业,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,橡胶和塑料制品业,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。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223万元增至2019年的413.78亿元,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631.98亿元。工业增加值从1992年的2.30亿元增至2023年的130.24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,年均增长10.5%。工业结构不断优化,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,民营企业显现活力。2023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4.8%,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45.2%,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18.9%;2023年规上民营企业491家,占规上工业企业96.7%,实现增加值105.65亿元,同比增长9.1%,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12.6%。
(三)服务业经济迅速崛起。新中国成立75年来,全区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,尤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来,服务业发展质效大幅提升,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,服务业逐步成为全区经济第一大产业。2023年,全区服务业增加值325.96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,同比增长8.6%,比GDP增速快1.0个百分点。分阶段看,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(1949-1978年)服务业经济年均增长8.7%,改革开放到撤地设市前(1979-1999年)年均增长11.1%,撤地设市以来(2000-2023)年均增长10.7%。1992-2023年,主要行业中,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从1.59亿元扩大至75.71亿元,金融业增加值由0.56亿元扩大至61.36亿元,房地产业增加值由0.08亿元扩大至37.81亿元,分别年均增长11.0%、10.8%、12.3%。
三、“三驾马车”并驾齐驱
(一)投资规模不断扩大。1950-1978年,全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4万元增至823万元,年均投资额仅231.6万元。改革开放后,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,投资主体多元化,投资额迅速扩大。1980年超千万,达到1177千万;1992年破亿元,达到1.21亿元。2000年丽水撤地设市后投资规模持续扩大,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,丽水市体育中心、丽水市人民医院东城院区、两湖公园及各类学校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顺利建成。2000-2023年,累计完成投资额超3500亿元,年平均投资额比1950-1999年年均投资额的165倍还多,年均速度19.1%。
(二)消费市场日益活跃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全区消费市场经历由弱到强,特别是改革开放后,商品类别日益丰富,流通体系逐步完善,消费市场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。2023年,莲都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.31亿元,是2000年的11倍,是1978年的509倍,是1949年的4862倍,1949-2023年年均增长12.2%。2023年全区共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1个,成交金额达95.0亿元。随着互联网的兴起,批发和零售业、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依托电子商务模式加速转型升级,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快速增长。全区网络零售额从2015年的17.11亿元增至到2023年的153.76亿元,年均增长31.6%。
(三)对外贸易成效显著。改革开放以来,全区对外贸易迅速发展,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市场,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壮大。全区进出口总额从2005年的13851万美元增至2023年的168566万美元,增加11倍,年均增长14.9%;出口总额从1995年的3186万美元增至2023年的127921万美元,增加39倍,年均增长14.1%。全区实际利用外资从2000年的119万美元增至2023年的9179万美元,年均增长20.8%。
四、民生福祉不断增进,人民生活更加幸福。
(一)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,从难以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迈入小康社会,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提升。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在1988年和1992年突破千元大关,在2002年和2010年突破万元大关,在2020年突破5万元和3万元。1949年,全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有53元,1978年也仅为160元,名义年均增速仅3.9%;197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也仅有302元。改革开放后,经济的繁荣发展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。2023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9164元,比1978年名义增长243.8倍,年均增长13.0%;2023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61853元,比1978年名义增长203.8倍,年均增长12.6%。城乡收入比从1978年的1.89缩小为1.58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81年的426元增至2023年的45120元,年均增长11.7%,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83年的241元增至2023年的32003元,年均增长13.0%。
(二)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。2023年末,莲都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1.44万人,其中生育保险17.16万人;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.59万人;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1.84万人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275元/月。2023年末莲都区剔除丽水经开区范围,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14家,拥有床位1866张,收养各类人员1068人;自2018年7月开始施行城乡特困供养标准一体化,特困标准每人每月1762元;农村和城镇特困对象自愿集中供养,2023年末农村和城镇特困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24.9%;年末在册低保对象9015人,年低保资金支出9664.4万元,城乡低保同标,平均每人每月1100元。
五、科教文卫全面进步,社会事业蓬勃发展。
(一)科创能力不断增强。 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,全区科技投入不断增加、科技队伍不断壮大、科技支撑力度增强。全区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从2010年的0.69亿元提高到2023年6.87亿元,年均增长19.3 %。从事R&D活动人员由2010年675人年增至2022年3794人年;每万名就业人员拥有R&D人员由2010年的17.46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116.17人年。全社会R&D经费投入从2006年的0.23亿元提高到2022年14.21亿元,年均增长29.4%;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经费投入强度从2006年的0.24%提高至2022年的2.94%,提升2.70个百分点。
(二)教育事业稳步推进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莲都区仅有普通中学1所,在校生909人;小学124所, 在校生5612人。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,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效,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。2023年,莲都区拥有高等学校3所,在校学生49964人;中等职业学校4所,在校学生6817人(含丽水中专);普通高中9所,在校学生9982人;普通初中19所,在校学生18887人;小学21所,在校学生40806人。小学和初中入学率、巩固率均为100%。初中毕业升高中段的比例为99.42%。拥有幼儿园68所,在园幼儿19058人。
(三)文体事业绚丽多彩。文体设施不断完善。2023年末,全区共有文化馆2个、公共图书馆2个、文化站15个、美术馆1个、博物馆5个、体育场地2562个,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126万册,人均接受文化场所服务10次。体育活动全面开展。2023年,全区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共计73场,成功举办碧湖新城田园半程马拉松赛、中国职业围棋甲级联赛莲都专场、国际跳棋世界杯分站赛、碧湖新城第二届端午龙舟普及体验活动、“共享亚运会 运动展风采”全民健身系列赛事等重大体育活动。
(四)医卫事业长足发展。新中国成立初,莲都区的医疗卫生水平较低,1952年仅有11家卫生机构,111张床位,107名卫生技术人员,64名医生。改革开放后,全区卫生健康事业经历发展和变革,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不断提升。2023年末,莲都区共有卫生机构378个(含诊所、村卫生室),其中医院23个、卫生院19个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;卫生机构拥有床位7095张,卫生技术人员9721人。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599人(含诊所、村卫生室)。
75年风雨兼程路,全区人民艰苦奋斗、砥砺前行,社会经济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与变革,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。站在新起点,莲都区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继续勇毅前行,奋力推进跨越式高质量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