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云和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
云和县始建于明景泰三年(公元1452年),居瓯江上游,县域面积为989.6平方公里,分为四街道三镇三乡,户籍人口11.21万人。新中国成立之时,云和一穷二白,百业凋敝,经济实力空无,社会事业空白。新中国成立后,云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,砥砺前行于风雨兼程之路,经济总量由小到大,产业层次由低到高、开放合作从无到有、社会事业从弱到强、城乡面貌从旧到新、人民生活从贫到富,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和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一、经济发展突飞猛进,综合实力显著增强
1.经济总量激增,结构优化升级。历经75载春秋,云和经济版图华丽蜕变。地区生产总值自1949年仅有的490万元起步,历经9年于1957年跨越千万元门槛,用时30年于1987年突破了亿元大关,达到1.08亿元,并于2002年历史性突破10亿元,达到10.54 亿元。此后,云和经济保持年均9.5%的高速增长,到2023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3.70亿元,实现从“百万”到“百亿”的飞跃,总量比1949年增长了2116倍。2023年全县人均GDP实现81977元,比1949年增长910倍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.5:47.9:46.6, 与1978年相比, 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37.2个百分点,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0.8个百分点,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6.4个百分点,产业结构实现了从“123”向“312”的演变。
图1:1949年和2023年三大产业结构比
2.工业经济崛起,产业体系壮大。解放初期云和工业经济几乎空白,只有几家箍桶、打铁、酿酒的作坊,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生活手工业品,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44万元。1978年后,云和县委、县政府提出了“强化农业、突破工业、搞活流通、开发库区”的战略指导思想,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培育优势企业,历经数十年的励精图治,逐步形成了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、木制玩具、阀门、轴承四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。全县工业总产值持续攀升,分别于1988年、1999年、2010年、2013年突破1亿元、10亿元、50亿元和100亿元大关,到2023年工业总产值达223.28 亿元,是1949年的50745倍,年均增长16.9%。其中2023 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8.14亿元,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8年的39.8%提高到 79.8%。企业培育蹄疾步稳,截至2023年,全县有工业企业1400余家 (包括个、私企业),相较于1978年的125家,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3.内外贸易共荣,财政金融并进。1978年前,全县城乡市场处于高度计划经济阶段,消费品市场货源紧缺、缺乏生机。1978 年后,全县商业在改革开放得到了激活和发展,商业发展格局向多元化方向转变。202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409万元,是1950年56万元的8953.7倍,年均增长13.3%。同时随着木玩产业的快速发展,外向型经济蓬勃,木制玩具产品畅销世界82个国家和地区,生产总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66%和世界的40%,全县进出口总额从1998年949万美元增加到2023 年的18067万美元(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),年均增长12.5%。财政实力显著增强,金融规模不断扩大。解放初期,云和财政收入来源严重贫乏,财政实力薄弱,1952年,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只有33万元,2023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7524万元,比1952年增长了4773倍。2023年全县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98.7亿元,是1978年的1427倍,年均增长17.5%。
二、产业发展不断突破,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
1.农业稳定增长,生态产业兴旺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 新中国成立后,农业生产力获得了大解放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县委、县政府结合云和实际,积极推进农村改革,改善农业生产条件,大力推广大棚蔬菜技术、网箱养鱼、食用菌种植、雪梨种植等新技术,农业生产不断发展。2023年,全县农业总产值59242万元,比1949年的619万元增长了95.7倍,年均增长6.4%;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0905吨增加到2023年的20702吨,增长1.9倍;油料、水果、茶叶、蔬菜、肉类产量分别达到445.38吨、11346吨、1287吨、29460吨、1708吨。积极拓展“两山”转化通道,立足生态优势,做优做精现代生态农业,云和雪梨、云和黑木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,云和梯田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,云和湖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,农文旅融合发展蹄疾步稳。
2.投资成效显著,经济动力强劲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,为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,促进经济发展,云和不断加大投资力度,认真贯彻落实中央、省一系列方针政策,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,固定资产投资取得辉煌成就,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,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、快速、健康发展。2023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.37亿元,比1978年294 万元增长了1713.3倍,年均增长18%。在1985年超过亿元大关,达到1.33亿元,历时20年于2005年超过10亿元大关,达到11.3亿元。同时房地产业蓬勃发展,房地产开发从无到有,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一家到十多家。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从1991年254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2.32亿元,年均增长21.3%。
3.城乡面貌巨变,城镇化展新颜。始终坚持县乡村“三位一体”系统谋划、全域治理,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。把县城作为县域增长极来打造,破难推进城市有机更新,先后建成仙宫大道“童话视窗”、浮云溪“童话飘带”、新建路童话特色街区、“采真里”历史文化街区、木玩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、小镇客厅、童话小镇等地标建筑 ,基本形成“一轴三区”城市格局。建成区面积从2001的3.4平方公里拓展到2023年的6.85平方公里,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0.8%提升到74.5%,获评国家卫生县城、省示范文明县城、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。以景区化理念建设美丽城镇、美丽乡村,“六镇六景”魅力彰显,长汀、坑根、赤石等一批小山村实现美丽蝶变,创成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和全市首个省“无违建县”。突出交通先行,丽龙高速云和段、梯田大道、云龙公路等建成通车,
城市主干道、“四好农村路”、绿道绿廊等相互交织、高效串联。2023年底,境内公路总里程846.62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0.64公里。
三、科教事业发展欣欣向荣,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
科技飞跃发展,文化成绩斐然。坚持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,持续强化创新平台建设,2023年全县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家,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7家,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,省农业科技企业17家,省级高企研发中心15家,省级企业研究院7家,省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4家,省级创新平台1个,省级众创空间1个。全县专利授权量721件,其中发明专利17件,实用新型279件,外观设计425件,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从2015年的5.1件提高到2023年的57件。文化事业行稳致远。解放初期,云和文化设施几乎空白。改革开放后,文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。2023年末全县有公共图书馆1个,文化馆1个,档案馆1个,广播转播电台1座,有线电视台1座,数字电视在册用户数是30956户。全县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和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%。
教育质量提升,卫生优质发展。75年来,云和教育卫生事业和经济发展同频共振、携手同行。2023年全县有普通中学5所,职业中学1所,小学9所,在校学生数由1949年的4263,丽水专区国民人增加到2023年的14750人,教职工更是从1949年的268人增加到2023年的1773人,全县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、义务教育巩固率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.9%、100%、98.4%。75年来,云和大力建设和发展城乡卫生机构,着力培养有专业技能的医疗卫生队伍,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。卫生医疗机构数从1949年的2个增加到2023年的17个, 卫生机构床位数从1949年的20张发展到2023年的596张,卫生技术人员从1949年的4人提高到 2023年的934人。
人民安居乐业,生活日趋殷实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,云和人民在“三座大山”的压迫下,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。新中国建立后,云和人民逐步走上安居乐业之路。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,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。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5元,1997年突破千元,达到1325元,2015年达到14108元,比1978年增长148.5倍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为31053元,2023年为55430元,年均增长7.5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为14108元,2023为28086元,年均增长9.0%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5972元,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252元,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0.30,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0.32。居民生活水平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。食物结构更趋合理,肉、蛋、奶的消费量快速增长,家庭耐用品更新频率加快。
初心似锦照红船,之江潮起再扬帆。75年风雨兼程,75年如歌岁月;75年砥砺奋进,75年春华秋实。云和人民在党的领导下,战天斗地,越激流,跨山涧,披荆斩棘,开拓进取,克难攻坚,排除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,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,谱写了一篇又一篇改天换地的新乐章,演绎出奔腾不息,可持续发展的新辉煌。今天的云和正用奔跑的姿态乘势而上、追高逐新,将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和新篇章。